您的位置: 境外租車 » 世界地圖 » 丹麥 » 博恩霍爾姆地圖(Bornholm Map)
載入數據中,請稍後
聲明:本站丹麥博恩霍爾姆地圖來源於Google地圖,丹麥博恩霍爾姆旅遊地圖中文版,是您出行旅遊的好幫手。
博恩霍爾姆的介紹
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簡介  55°43′N 12°34′E 哥本哈根迷人的風景(14張)
  哥本哈根(丹麥語:Koebenhavn)是丹麥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座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的馬爾默隔厄勒海峽相望。是北歐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是丹麥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面積為97平方公里。人口67.2萬。高等學府有哥本哈根大學(1479)、丹麥理工大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學、丹麥工程學院、皇家音樂學院和美術學院(1754)等。
  厄勒海峽大橋在2000年完工後,哥本哈根與瑞典的馬爾默可透過車輛和鐵路往來,促成了兩地人力資源的互相交流,每年利用厄勒大橋的通勤人數不斷成長。此外大橋通車後也讓兩座城市之間形成北歐地區最大的城市群。
  在2008年,《Monocle》雜誌將哥本哈根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哥本哈根在全球城市分類中被列為第三類世界級城市。此外哥本哈根在西歐地區獲選為“設置企業總部的理想城市”第三名,僅次於巴黎和倫敦。
  哥本哈根城市建立之際的名稱為“Kjøbmandehavn”,意為“商人的港口”。英語的名稱來自於低地德語“Kopenhagen”,中文譯名也由此而來。地理  哥本哈根位於丹麥最大的島西蘭島上,與瑞典的馬爾默隔海相望。城市的一小部分位於哥本哈根海上風電廠阿瑪格爾島上。請注意,哥本哈根和哥本哈根縣是兩回事,哥本哈根並不屬於哥本哈根縣,而是一個獨立的市。
  從地質上來看哥本哈根位於冰川時期留下來的冰磧層上(丹麥大多數地區是冰磧層)。
  哥本哈根氣候溫和,從圖上可以看出大溫度計最高溫度為攝氏30度,最低溫度為零下20度,哥本哈根的歷史上從來沒有超過這個溫度範圍。丹麥人熱愛自然,由丹哥本哈根風光集萃(20張)麥畫家維格・維涅柏設計的旅遊招貼畫“鴨媽媽”畫的是一位警察阻斷了所有交通以便讓一個母鴨子帶領小鴨子橫過馬路。有的人甚至極端到連蒼蠅也不打,認為“他們也有生存權利”。城中沒有太高的建築,風景秀麗。有好幾處市政府為旅遊者免費提供的自行車,由在車輪上作廣告的公司提供財政支出。氣候  哥本哈根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和。夏季平均氣溫最高約為22°C(72°F),最低約為14°C(57°F),而冬季的低溫約在0°C(32°F)左右。降雨量也十分適中,但全年四季皆有雨。冬季僅有少量降雪。城市  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景色哥本哈根市容美觀整潔,市內新興的大工業企業和中世紀古老的建築物交相輝映,使它既是現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許多古建築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宮堡。坐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為久遠。現在的克里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後重建的。過去,它曾是丹麥國王的宮殿,現在成為議會和政府大廈所在地。建築在厄勒海峽出口處岩石上的克倫堡宮,是昔日守衛這座古城的一個軍事要塞,至今還儲存著當時修建的炮臺和兵器。此外,現在丹麥國王居住的王宮――阿馬林堡,也頗負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廳的鐘樓,也常常擠滿了好奇的來訪者。因為那裡有一座機件複雜、製作精巧的天文鐘。據說,這座天文鐘不僅走得極其準確,還能計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訴人們:一星期各天的名稱、日子和公曆的年月、星座的運行、太陽時、中歐時和恆星時等。這座天文鐘是一個名叫奧爾森的鎖匠花費了四十年心血、耗費了巨資才造成的。歷史  12世紀時洛斯基勒的阿布薩隆重主教在此築起要塞,興起了 “商人之港(哥本哈根)”。它不僅是丹麥國內、也是北歐的大門。現在仍是重要的港囗城市,整個城市洋溢著的浪漫氣息迷倒了所有前來遊覽的人。蒂沃利公園 Tivoli 和美人魚像可以說是哥本哈根的象徵。還有世界哥本哈根風光欣賞(19張)第一條步行街斯特洛伊艾,那琳琅滿目的商品會讓並不喜歡購物的人也為之動心。富有魅力的不僅是購物,逛逛博物館和美術館,感受這裡的歷史,會使您的旅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走累了或者肚子餓了,可以在露天咖啡座或餐館略事休息。哥本哈根的中心街區有各色飯館,不僅提供丹麥傳統菜餚,還有世界各國的美味。何不夾雜在當地居民的人群中盡情體味首都氛圍? 2009年10月7日,在哥本哈根揭曉2016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巴西里約熱內盧。交通  航空
   哥本哈根國際機場作為北歐地區最重要的空中交通樞紐,有60多家國際航空公司使用該機場,北歐航空公司(SAS)經營的中國飛往丹麥的航線有北京(每週7次)和上海(每週6次)兩地,直飛哥本哈根機場。 
  機場位於市區東南10公里的卡斯楚普(kastrup即丹麥語中飛機場及週邊地區的意思),建在厄勒海峽邊上,從哥本哈根市中心乘坐火車只需12分鐘,每小時發車6班,24小時不間斷髮車,單程票價28.5丹麥克朗。乘出租車從市中心到機場的費用約190-250克朗之間。 
  地鐵
  哥本哈根的地鐵(丹麥語:Københavns Metro)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腓特烈斯貝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系統自2002年開始運行,現在共有2條線路,22座車站。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該地鐵總線路長度已經達到184KM,位於世界第六大城市。
  鐵路
   哥本哈根的鐵路交通非常發達,來往各城市間都可以乘火車,遊客可以買3日和7日通票,或者哥本哈根卡,比起單次乘坐要實惠不少。火車站位於市中心的中央車站,交通便利。 從哥本哈根出發到達國內各城市火車車次很多,基本不需要提前買票,直接到車站等車即可。在平時一般從早5:00運營至00:30,週末的時候早上首班列車發車時間會比平時晚一些。
  一些鐵路優惠折扣有以下這些:
  ScanRail Pass
  遊覽北歐四國:丹麥、瑞典、挪威和芬蘭,可以在15天或者20天有效期內,乘坐火車進行北歐四國五日遊,不受時間和地點約束。
  團隊折扣
  8人及8人以上團隊一起乘火車即可享受團隊折扣,需提前預訂,最晚預訂時間是出發前一天下午3點。 
  公路
   長途汽車主要是通往無法乘火車和飛機到達的中小城鎮。車站也是位於市中心的中央車站。對於一般遊客而言,最主要的線路有以下幾條:
  882路:哥本哈根-蘭訥斯-Hobo-日德蘭半島
  866路:哥本哈根-奧胡斯-奧爾堡城市球隊基本訊息  名字: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英文名:Kobenhavn Copenhagen FC 
  國語譯名:哥本哈根 
  球場:帕爾肯球場 
  所屬國家:丹麥 
  聯賽級別:丹超球隊陣容  NO名字身高cm體重kg生日國籍出場替補進球紅黃前鋒7埃爾頓180.079.0--1984-08-20巴西0000011塞薩爾174.072.0--1981-02-24巴西00000中場28薩班・厄茲多甘178.073.0--1990-03-14丹麥0000027托馬斯・德蘭尼182.071.0--1991-09-03丹麥0000014達梅・恩多耶190.081.0--1985-02-21塞內加爾0000016湯米・克里斯滕森190.079.0--1983-04-17丹麥000008威廉・奎斯特180.080.0--1985-02-24丹麥0000020馬丁・文加德180.070.0--1985-03-20丹麥0000013阿蒂巴・哈欽森190.072.0--1983-02-08加拿大000004耶爾特・博・諾雷加德180.075.0--1981-04-08丹麥0000010傑斯佩・格隆夏爾190.082.0--1977-08-12丹麥00000後衛30雅各布・阿爾佈雷赫特森190.00.0--1990-03-10丹麥0000029丹尼・延森0.00.0--1989-06-10丹麥0000025馬蒂亞斯・贊卡・約根森190.079.0--1990-04-23丹麥0000012彼得・拉爾森190.083.0--1984-04-30瑞典0000017奧斯卡・文特180.083.0--1985-10-24瑞典0000015米卡埃爾・安東森190.080.0--1981-05-31瑞典000005烏爾裡克・勞爾森190.086.0--1976-02-28丹麥000002茲德內克・波斯佩奇170.072.0--1978-12-14捷克00000門將21約翰・威蘭德190.078.0--1981-01-24瑞典000001傑斯佩・克里斯蒂安森190.089.0--1978-04-24丹麥00000教練0斯塔勒・索爾巴肯190.086.0--1968-02-27挪威00000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  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是從一個佯謬出發的。物理學中的任何實驗,不管它是關於日常 生活現象的,或是有關原子事件的,都是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來描述的。經典物理學的概念構成了我們描述實驗裝置和陳述實驗結果的語言。我們不能也不應當用任何其他東西來代替這些概念。然而,這些概念的應用受到測不準關係的限制。當使用這些概念時,我們必須在心中牢記經典概念的這個有限的適用範圍,但我們不能夠也不應當企圖去改進這些概念。
  為了更好地瞭解這個佯謬,比較一下在經典物理學和量子論中對一個實驗進行理論解釋的程式是有用的。譬如,在牛頓力學中,我們要研究行星的運動,可以從測量它的位置和速度開始。只要透過觀測推算出行星的一系列座標值和動量值,就可以將觀測結果翻譯成數學。此後,運動方程就用來從已定時間的這些座標和動量值推導出晚些時候系統的座標值或任何其他性質,這樣,天文學家就能夠預言系統在晚些時候的性質。例如,他能夠預言月蝕的準確時間。
  在量子論中,程式稍有不同。例如,我們可能對雲室中一個電子的運動感興趣,並且能用某種觀測決定電子的初始位置和速度。但是這個測定將不是準確的;它至少包含由於測不準關係而引起的不準確度,或許還會由於實驗的困難包含更大的誤差。首先正是由於這些不準確度,才容許我們將觀測結果翻譯成量子論的教學方案。寫出的機率函數是代表進行測量時的實驗狀況的,其中甚至包含了測量的可能誤差。
  這種機率函數代表兩種東西的混合物,一部分是事實,而另一部分是我們對事實的知識。就它選定初始時間的初始狀說的機率為1(即完全確定)這一點說,它代表了事實:電子在被觀測到的位置以被觀測到的速度運動;“被觀測到”意指在實驗的準確度範圍內被觀測到。而就另一個觀測者或許能夠更準確地知道電子的位置這一點說,它則代表我們的知識。實驗的誤差並不(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電子的性質,而表示了我們對電子的知識的缺陷。這種知識的缺陷也是由機率函數表示的。
  在經典物理學中,當在進行精細的研究時,人們同樣應當考慮到觀測的誤差。結果,人們就得到關於座標和速度的初始值的機率分佈,因此也就得到很類似於量子力學中的機率函數的某種東西。只是量子力學中由於測不準關係而必有的測不準性,在經典物理學中是沒有的。
  當量子論中的機率函數已在初始時間透過觀測決定了以後,人們就能夠從量子論定律計算出以後任何時間的機率函數,並能由此決定一次測量給出受測量的某一特殊值的機率。例如,我們能預測以後某一時間在雲室中某一給定點發現電子的機率。應當強調指出,無論如何,機率函數本身並不代表事件在時間過程中的經過。它只代表一些事件的傾向和我們對這些事件的知識。只有當滿足一個主要條件時:例如作了決定系統的某種性質的新測量時,機率函數才能和實在聯繫起來。只有那時,機率函數才容許我們計算新測量的可能結果。而測量結果還是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敘述的。
  由此可見,對一個實驗進行理論解釋需要有三個明顯的步驟:(1)將初始實驗狀況轉達成一個機率函數;(2)在時間過程中追蹤這個機率函數;(3)關於對系統所作新測量的陳述,測量結果可以從機率函數推算出來。對於第一個步驟,滿足測不難關係是一個必要的條件。第二步驟不能用經典概念的術語描述:這裡沒有關於初始觀測和第二次測量之間系統所發生的事情的描述。只有到第三個步驟,我們才又從"可能"轉變到"現實"。
  讓我們用了個簡單的理想實驗來演示這樣三個步驟。前面已經說過,原子是由一個原子核和環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所組成;前面也已論述過,電子軌道的概念是可疑的。人們或許會主張,至少原則上應當能夠觀察到軌道中的電子。人們可以簡單地透過一個分辨本領非常高的顯微鏡來觀看原子,這樣就應該能看到在軌道中運動的電子。當然,使用普通光的顯微鏡是不能達到這樣高的分辨本領的,因為位置測量的不準確度決不能小於光的波長。但是一個用波長小於原子大小的γ射線的顯微鏡將能做到這一點。這樣的顯微鏡尚未被製造出來,但這不應當妨礙我們討論這個理想實驗。
  第一個步驟,即將觀測結果轉達成一個機率函數,是可能做到的嗎,只有在觀測後滿足測不準關係時,這才是可能的。電子的位置可以觀測得這樣準確,其準確度隨 γ射線的波長而定。在觀測前電子可以說實際上是靜止的。但是在觀測作用過程中,至少有一個γ射線的光量子必須透過顯微鏡,並且必須首先被電子所偏轉。因此,電子也被光量子所撞擊,這就改變了它的動量和速度。人們能夠證明,這種變化的測不準性正好大到足以保證測不準關係的成立。因此,關於第一個步驟,沒有絲毫困難。
  同時,人們能夠很容易理解沒有觀測電子環繞原子核的軌道的方法。第二個步驟在於顯示一個不繞原子核運動而是離開原子的波包,因為第一個光量子已將電子從原子中打出。如果γ射線的波長遠小於原子的大小,γ射線的光量子的動量將遠大於電子的原始動量。因此,第一個光量子足以從原子中打出電子,並且人們決不能觀測到電子軌道中另外的點;因此,也就沒有通常意義的軌道了。下一次觀測――第三個步驟――將顯示電子離開原子的路線。兩次相繼觀測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一般是完全無法描述的。當然,人們總想這樣說:在兩次觀測之間,電子必定要處在某些地方,因而必定也描繪出某種路線或軌道,即使不可能知道是怎樣一條路線。這在經典物理學中是一個合理的推論。但是,在量子論中,我們將在後面看出,這是語言的不合理的誤用。我們可以暫時不去管這個警告究竟是指我們談論原子事件的方法還是指原子事件本身,究竟它所涉及的是認識論還是本體論。但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對原子粒子的行為作任何陳述時,措辭都必須非常小心。
  實際上我們完全不需要說什麼粒子。對於許多實驗,說物質波卻更為便利;譬如,說環繞原子核的駐立物質波就更為便利。但是,如果不注意測不準關係所給出的限制,這樣一種描述將和另一種描述直接矛盾。透過這些限制,矛盾就避免了。使用"物質波"是便利的,舉例說,處理原子發射的輻射時就是這樣。輻射以它的頻率和強度提供了原子中振盪著的電荷分佈的訊息,因而波動圖象比粒子圖象更接近於真理。因此,玻爾提倡兩種圖象一併利用,他稱它們是"互補"的。這兩種圖象當然是相互排斥的,因為一個東西不能同時是一個粒子(即限制平很小體積內的實體〕而又是一個波(即擴展到一個大空間的場),但二者卻互相補充。擺弄這兩種圖象,從一種圖象轉到另一種圖象,然後又從另一種圖象轉回到原來的圖象,我們最終得到了隱藏在我們的原子實驗後面的奇怪的實在的正確印象。玻爾在量子論解釋的好幾個地方使用了"互補性"概念。關於粒子位置的知識是和關於它的速度或動量的知識互補的。如果我們以高度的準確性知道了其中一個,我們就不能以高度的準確性知道另一個;但為了決定系統的行為,我們仍須兩個都知道。原子事件的空間時間描述是和它們的決定論描述互補的。機率函數服從一個運動方程,就象座標在牛頓力學中那樣;它隨時間的變化是被量子力學方程完全決定了的,但它不容許對原子事件在空間和時間中進行描述。另一方面,觀測要求在空間和時間中對系統進行描述,但是,由於觀測改變了我們對系統的知識,它也就破壞了機率函數的已定的連續性。
  一般地講,關於同一實在的兩種不同描述之間的二象性已不再是一個困難了,因為我們已經從量子論的數學形式系統得知,矛盾是不能產生的。兩種互補圖象―一波和粒子――間的二象性也很清楚地表現在數學方案的靈活性中。數學形式系統通常是仿照牛頓力學中關於粒子的座標和動量的運動方程寫出的。但透過簡單的變換,就能把它改寫成類似於關於普通三維物質波的波動方程。因此,擺弄不同的互補國象的這種可能性類似於數學方案的不同變換;它並不給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帶來任何困難。
  然而,當人們提出了這樣一個著名的問題:"但是在原子事件中‘真正'發生了什麼呢?"這時,瞭解這種解釋的真正困難就產生了。前面說過,一次觀測的機構和結果總是能用經典概念的術語來陳述的。但是,人們從一次觀測推導出來的是一個機率函數,它是把關於可能性(或傾向)的陳述和關於我們對事實的知識的陳述結合起來的一種數學表示式。所以我們不能夠將一次觀測結果完全客觀化,我們不能描述這一次和下一次觀測間"發生"的事情。這看來就象我們已把一個主觀論因素引入了這個理論,就象我們想說:所發生的事情依賴於我們觀測它的方法,或者依賴於我們觀測它這個事實。在討論這個主觀論的問題之前,必須完全解釋清楚,為什麼當一個人試圖描述兩次相繼進行的觀測之間所發生的事情時,他會陷入毫無希望的困難。
  為此目的,討論下述理想實驗是有好處的,我們僅沿一個小單色光源向一個帶有兩個小孔的黑屏輻射。孔的直徑不可以比光的波長大得太多,但它們之間的距離遠遠大於光的波長。在屏後某個距離有一張照相底片記錄了人射光。如果人們用波動圖象描述這個實驗,人們就會說,初始波穿過兩個孔;將有次級球面波從小孔出發並互相干涉,而干涉將在照相底片上產生一個強度有變化的圖樣。
  照相底片的變黑是一個量子過程,化學反應是由單個光量子所引起的。因此,用光量子來描述實驗必定也是可能的。如果容許討論單個光量子在它從光源發射和被照相底片吸收之間所發生的事情的話,人們就可以作出如下的推論:單個光量子能夠透過第一個小孔或透過第二個小孔。如果它透過第一個小孔並在那裡被散射,它在照相底片某點上被吸收的機率就不依賴於第二個孔是關著或開著。底片上的機率分佈就應當同只有第一個孔開著的情況一樣。如果實驗重複多次,把光量子穿過第一個小孔的全部情況集中起來,底片由於這些情況而變黑的部分將對應於這個機率分佈。如果只考慮透過第二個小孔的那些光量子,變黑部分將對應於從只有第二個小孔是開著的假設推導出來的機率函數。因此,整個變黑部分將正好是兩種情況下變黑部分的總和;換句話說,不應該有干涉圖樣。但是我們知道,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這個實驗必定會出現干涉圖樣。由此可見,說任一光量子如不透過第一個小孔就必定透過第二個小孔,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並且會導致矛盾。這個例子清楚地表明,機率函數的概念不容許描述兩次觀測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任何尋求這樣一種描述的企圖都將導致矛盾;這必定意味著"發生"一詞僅限於觀測。
  這確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結果,因為它們似乎表明,觀測在事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並且實在因為我們是否觀測它而有所不同。為了更清楚地表明這一點,我們必須更仔細地分析觀測過程。
  首先,記住這一點是重要的:在自然科學中,我們並不對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整個宇宙感到興趣,我們只注意宇宙的某一部分,並將它作為我們研究的對象。在原子物理學中,這一部分通常是一個很小的對象,一個原子粒子或是一群這樣的粒子,有時也可能要大得多――大小是不關緊要的;但是,重要的是,包括我們在內的大部分宇宙並不屬於這個對象。
  現在,從已經討論過的兩個步驟開始對實驗作理論的解釋。第一步,我們必須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來描述最後要和第一次觀測相結合的實驗裝置,並將這種描述轉譯成機率函數。這個機率函數服從量子論的定律,並且它在連續的時間過程中的變化能從初始條件計算出來;這是第二步。機率函數結合了客觀與主觀的因素。它包含了關於可能性或較大的傾向(亞里土多德哲學中的"潛能")的陳述,而這些陳述是完全客觀的,它們並不依賴於任何觀測者;同時,它也包含了關於我們對系統的知識的陳述;這當然是主觀的,因為它們對不同的觀測者就可能有所不同。在理想的情形中,機率函數中的主觀因素當與客觀因素相比較時,實際上可以被忽略掉。這時,物理學家就稱它為"純粹情態"。
  現在,當我們作第二次觀測時,它的結果應當從理論預言出來;認識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即我們的研究對象在觀測前或至少在觀測的一瞬間必須和世界的另一部分相接觸,這世界的另一部分就是實驗裝置、量尺等等。這表示機率函數的運動方程現在包含了與測量儀器的相互作用的影響。這種影響引入一種新的測不準的因素,因為測量儀器是必須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描述的;這樣一種描述包含了有關儀器的微觀結構的測不準性,這是我們從熱力學認識到的;然而,因為儀器又和世界的其餘部分相聯繫,它事實上還包含了整個世界的微觀結構的測不準性。從這些測不準性僅僅是用經典物理學術語描述的後果而並不依賴於任何觀察者這一點說,它們可以稱為客觀的。而從這些測不準性涉及我們對於世界的不完全的知識這一點說,它們又可以稱為主觀的。
  在發生了這種相互作用之後,機率函數包含了傾向這一客觀因素和知識的不完整性這一主觀因素,即令它以前曾經是一個"純粹情態",也還是如此。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觀測結果一般不能準確地預料到Z能夠預料的只是得到某種觀察結果的機率,而關於這種機率的陳述能夠以重複多次的實驗來加以驗證。機率函數不描述一個確定事件(即不象牛頓力學中那種正常的處理方法),而是種種可能事件的整個系綜,至少在觀測的過程中是如此。
  觀測本身不連續地改變了機率國數Z它從所有可能的事件中選出了實際發生的事件。因為透過觀測,我們對系統的知識已經不連續地改變了,它的數學表示也經受了不連續的變化,我們稱這為"量子跳變"。當一句古老的諺語"自然不作突變"被用來作為批評量子論的依據時,我們可以回答說:我們的知識無疑是能夠突然地變化的,而這個事實證明使用"量子跳變"這個術語是正確的。
  因此,在觀測作用過程中,發生了從"可能"到"現實"的轉變。如果我們想描述一個原子事件中發生了什麼,我們必須認識到,"發生"一詞只能應用於觀測,而不能應用於兩次觀測之間的事態。它只適用於觀測的物理行為,而不適用於觀測的心理行為,而我們可以說,只有當對象與測量儀器從而也與世界的其餘部分發生了相互作用時,從"可能"到"現實"的轉變才會發生;它與觀測者用心智來記錄結果的行為是沒有聯繫的。然而,機率函數中的不連續變化是與記錄的行為一同發生的,因為正是在記錄的一瞬間我們知識的不連續變化在機率函數的不連續變化中有了它的映象。
  那麼,我們對世界,特別是原子世界的客觀描述最絝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在經典物理學中,科學是從信仰開始的――或者人們應該說是從幻想開始的?――這就是相信我們能夠描述世界,或者至少能夠描述世界的某些部分,而絲毫不用牽涉到我們自己。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實際可能做到的。我們知道倫敦這個城市存在著,不管我們看到它與否。可以說,經典物理學正是那種理想化情形,在這種理想化情形中我們能夠談論世界的某些部分,而絲毫不涉及我們自己。它的成功把對世界的客觀描述引導到普遍的理想化。客觀性變成評定任何科學結果的價值時的首要標準。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仍然同意這種理想化嗎? 人們或許會說,量子論是儘可能地與這種理想化相一致的。的確,量子論並不包含真正的主觀特徵,它並不引進物理學家的精神作為原子事件的一部分。但是,量子論的出發點是將世界區分為"研究對象"和世界的其餘部分,此外,它還從這樣一個事實出發,這就是至少對於世界的其餘部分,我們在我們的描述中使用的是經典概念。這種區分是任意的,並且從歷史上看來,是我們的科學方法的直接後果;而經典概念的應用終究是一般人類思想方法的後果。但這已涉及我們自己,這樣,我們的描述就不是完全客觀的了。
  在開始時已說過,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是從一個佯謬開始的。它從我們用經典物理學術語描述我們的實驗這樣一個事實出發,同時又從這些概念並不準確地適應自然這樣一個認識出發。這樣兩個出發點間的對立關係,是量子論的統計特性的根源。因此,不時有人建議,應當統統摒棄經典概念,並且由於用來描述實驗的概念的根本變化,或許可能使人們回到對自然界作非靜態的、完全客觀的描述。
  然而,這個建議是立足於一種誤解之上的。經典物理學概念正是日常生活概念的提煉,並且是構成全部自然科學的基礎的語言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在科學中,我們的實際狀況正是這樣的,我們確實使用了經典概念來描述實驗,而量子論的問題是在這種基礎上來找出實驗的理論解釋。討論假如我們不是現在這樣的人,我們能做些什麼這樣的問題,是沒有用處的。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認識到,正如馮・威扎克爾(von Webzsacker〕所指出的,"自然比人類更早,而人類比自然科學更早。"這兩句話的前一句證明了經典物理學是具有完全客觀性的典型。後一句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能避免量子論的佯謬,即指出了使用經典概念的必要性。
  我們必須在原子事件的量子理論解釋中給實際程式加上若干註釋。已經說過,我們的出發點總是把世界區分為我們將進行研究的對象和世界的其餘部分,並且這種區分在某種程度上是任意的。舉例說吧,如果我們將測量儀器的某些部分或是整個儀器加到對象上去,並對這個重複雜的對象應用量子論定律,在最終結果上確實不應有任何差別。能夠證明,理論處理方法這樣的一種改變不會改變對已定實驗的預測。在數學上這是由於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對於能把普朗克常數看作是極小的量的那些現象,量子論的定律近似地等價於經典定律。但如果相信將量子理論定律對測量儀器這樣應用時,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量子論中的基本佯謬,那就錯了。
  [1][2]
  只有當測量儀器與世界的其餘部分密切接觸時,只有當在儀器和觀測者之間有相互作用時,測量儀器才是名符其實的。因此,就象在第一種解釋中一樣,這裡關於世界的微觀行為的測不準性也將進入量子理論系統。如果測量儀器與世界的其餘部分隔離開來,它就既不是一個測量儀器,也就根本不能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來描述了。
  關於這種狀況,玻爾曾強調指出,對象和世界其餘部分的區分不是任意的這種講法是更為現實些。在原子物理學中,我們的研究工作的實際狀況通常是這樣的:我們希望瞭解某種現象,我們希望認識這些現象是如何從一些普遍的自然規律中推導出來的。由此可見,參與現象的一部分物質或輻射是理論處理中的當然的"對象",並且在這方面,它們應當和用來研究現象的工具分離開來。這又使得原子事件描述中的主觀因素突出出來,因為測量儀器是由觀測者創造出來的,而我們必須記得,我們所觀測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由我們用來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在物理學中,我們的科學工作在於用我們所掌握的語言來提出有關自然的問題,並且試圖從我們隨意部署的實驗得到答案。正如玻爾所表明的,這樣,量子論就使我們想起一個古老的格言:當尋找生活中的和諧時,人們決不應當忘記,在生活的戲劇中,我們自己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可以理解,在我們與自然的科學關係中,當我們必須處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過去的那部分自然時,我們本身的活動就變得很重要了。話劇《哥本哈根》  話劇《哥本哈根》[1]《哥本哈根》以德國納粹時代的科學家海森堡和丹麥科學家波爾及其夫人瑪格瑞特的亡後靈魂的回憶與對話,引出了現代科學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會見之謎”。這個至今沒有揭開的謎,對於二戰期間原子彈的研製與付諸實戰、今天世界所面臨的核威脅、未來科學與人類生存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哥本哈根》透過解密這次“哥本哈根會見之謎”,展開對原子彈研製成功前後歷史的審視。 
  白色的橢圓形舞臺,白色的牆壁,嵌在白色牆壁裡可以隨時打開的兩扇門。這兩扇門隔開了兩個世界,門外是金色的白樺林,那是人的世界;門內是白色的冥界,靈魂遊走聚首之地。一株枯索的白樺樹,三隻象牙般潔白的椅子,三個死後聚首的靈魂。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來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看望他的同行兼師長波爾。海森堡、波爾、瑪格瑞特三個幽靈談論了1941年的戰爭,談論了哥本哈根9月的一個雨夜、納粹德國的核反應堆、同盟國正在研製的原子彈;談論量子、粒子、鈾裂變和測不準原理,談論貝多芬、巴赫的鋼琴曲;談論戰爭時期個人為國家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原子彈爆炸後城市裡狼藉扭曲的屍體。 
  海森堡愛他的祖國,他視他的祖國是他的親人、妻子、孩子,他想為他的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可是他的祖國是德國―――一個被世界視為惡魔的國家。他的選擇,是兩難的。“一個有道義良心的科學家應不應該從事原子彈的研究?”他問波爾,更是問他自己。當原子彈在廣島爆炸的時候,他視自己的雙手同樣沾滿了鮮血。研製出原子彈的波爾贏得全世界的掌聲,而沒有研製出原子彈的海森堡卻揹負了三十年的質疑,解釋了三十年…… 
  因為房間裡被安裝竊聽器,他們的談話無法展開無法深入。這次神祕的會見對以後的原子彈研究和製造,對以後的戰爭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海森堡到底跟波爾說了什麼,他們的亡魂無法說清楚。 
  “哥本哈根會見”被三個幽靈演繹了4次,每一次都提出不同的可能性。他們不斷地重回1941年的傍晚,面對當年的困惑,但結果總是陷於迷霧,直到最後都沒能找到確切的答案。 
  《哥》劇當年在倫敦首演之後,編劇麥克弗雷恩連獲普利策、託尼兩項大獎,在歐美劇壇曾引起廣泛轟動,併成為了2002年百老匯最佳戲劇獎的獲獎劇目。 
  《哥本哈根》這個戲無論從內容還是話劇藝術上來講都帶有神祕的色彩,內容上它講述的是一個世界之謎,從藝術上講它給了藝術工作者極大的藝術創作空間。據說該劇在國外演出時,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三把椅子的舞臺佈置,王曉鷹的中國版本也不例外,但全劇抽象、現實和詩意三個空間不僅擴大了演區,還為全世界對該劇的氛圍設置又增加了一種表現方式。劇中在某些關鍵場景還運用了投影手法,讓觀眾彷彿親歷了真實歷史事件的回放。 
  王曉鷹曾對記者說過,當時他看到這個劇本時曾經很惱火,因為看了兩遍還沒看懂,一個是知道這個戲在世界上演出的範圍非常廣,被稱為“哥本哈根現象”,一個是他自己認為還是中國一個不錯的導演怎麼能看不懂呢。但看了三遍之後,他終於感受到了這個戲的挑戰,因此有了今天我們見到的中國版的《哥本哈根》。 
  全劇僅有海森堡、波爾及其妻子―――同樣為物理學家的瑪格瑞特三個人物,採用後現代拼貼式的手法使人物還魂進行了上述對話。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2009年12月7日―19日,聯合國氣候大會在哥本哈根召開。中國作為重要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減排大國,表明堅持發展權的底線,不會進一步減排。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再次強調,哥本哈根會議成功的關鍵,是堅持公約和議定書確定的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這最後關鍵時刻,發達國家應率先切實行動。 [3]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這一會議也被稱為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毫無疑問,對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會議在現代化的Bella中心舉行,為期兩週。 
  氣候談判繼續在哥本哈根以多種形式進行,非洲集團、東歐集團、阿拉伯國家聯盟、小島國家聯盟、傘形集團、中國加77國集團等,都以閉門形式進行。談判正以集團對集團的方式展開。針對歐盟方面要求中國進一步減排,以此來推動另一排放大國美國的減排承諾,中國方面認為,中國減排得力,進一步要求不切實際、不合理、也不科學。 
  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中國自主採取的行動,沒有什麼談判的餘地。我跟他們講,已經談判了這麼多年,公約裡要求你要出資金跟技術,到現在為止,資金沒有落實,技術沒有落實,你有什麼資格來跟我提,讓我做的更多呢?”
  而中國政府在制定具有內部約束力指標的同時,有參加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公共政策人士認為,在公民消費習慣和社會責任方面,以及當經濟槓桿和普通民眾發生聯繫時,政府的政策解釋,可以做得更好。 
  既要透過對內政策宣講,讓普通民眾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和國家減排的關係,又要在國際舞臺據理力爭,中國的減排使命並不輕鬆。
  哥本哈根談判有幾大分歧:第一,是否堅持巴釐路線圖和京都議定書。第二,發達國家能否做出深度減排的承諾,發展中國家是自願減排還是納入國際減排機制。第三,發達國家能拿出多少錢,怎樣進行資金與技術支持。過去,總是開空頭支票,根本不落實。第四,發展中國家的減緩行動是否按照“三可”;中國認為,按照巴釐路線圖,發達國家的減排行動要接受“三可”,發展中國家在得到資金與技術支持情況下的減緩行動要接受“三可”,但發展中國家自主採取的行動不接受“三可”。
  在哥本哈根,總理溫家寶會見了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領導人。 
  最終,會議達成了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世界氣象組織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 。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 
  地點:丹麥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參與人員:超過85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出席 。 
  焦點:主要問題集中在責任共擔 。 
  目的: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 
  結構和成員國:到目前為止已有192個國家批准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合作伙伴:與全球環境基金合作,向窮困國家轉讓資金,支援它們減排。哥本哈根景點景點簡介  “五月晴光照太清,四郎島上話牛耕;櫻花吐豔梨花素,泉水噴去海水平。灣畔人魚疑入夢,館中雕塑渾如生;北歐風物今觀遍,民情最美數丹京。” 郭沫若在遊遍北歐諸國之後曾經寫下這樣一首讚美哥本哈根的詩。詩中寥寥數語,道出了哥本哈根陽光明媚,春暖花開,美人魚雕像在海邊靜靜冥思,栩栩如生的動人風情。 哥本哈根是座集古典與現代於一體的城市,充滿活力、激情與藝術氣息。安徒生在哥本哈根度過了他的大半生,他的眾多著作都是在這裡進行創作。哥本哈根集聚著充滿童話氣質的古堡與皇宮、鄉村與莊園。從沉澱著古老歷史的舊皇宮,到延續著皇族傳奇的阿美琳堡宮,比鄰坐落在這個城市中。 
  人們讚譽哥本哈根為“北歐的巴黎”,因為這裡與巴黎有許多相似之處,有許多宮殿、城堡和古建築。城市充滿濃郁的藝術氣息,有阿肯藝術中心、路易斯按娜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眾多藝術博物館。從古老的古典藝術,到繽紛的現代藝術,都能在這裡找到豐富的展示。 在一座城市裡,齊聚著古老與神奇、藝術與現代、自然與人文、激情與寧靜,這就是哥本哈根,一個迷人的國度。 
  位 置:西蘭島東北部。 
  面 積:620平方公里。 
  人 口:173萬。 
  時 差: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 
  語 言:官方語言為丹麥語,英語通用。 
  宗 教:絕大部分信奉基督教路德宗,少部分信奉羅馬天主教。 
  貨 幣:丹麥克郎。未加入歐元區。國際符號為DKK,于丹麥國內均以KR表示。1克郎約合1.1元人民幣。 
  電話代碼:0045 
  重要景點:阿瑪蓮堡、美人魚銅像、趣伏裡公園、市政廳廣場美食簡介  哥本哈根的傳統菜餚講究用料新鮮,海鮮是必不可少的,典型的菜式有豬肉丸、水煮鱈魚配芥末、脆皮烤乳豬、土豆燉牛肉以及牛肉漢堡配洋蔥等。 
  這裡的乳製品也非常有名,黃油、乾酪、奶油廣泛地應用在各式菜餚中。還有丹麥的嘉士伯啤酒更是世界聞名,嘗一口新鮮的生啤,絕對暢快淋漓! 
  哥本哈根餐廳眾多,在這裡不用擔心找不到好吃的,各種檔次的餐廳數不勝數。 
  豪華大餐之米其林餐廳 
  介紹:在哥本哈根,榮登米其林星級榮譽的餐廳有八家,其中一家為二星,其餘為一星。 
  推薦:Noma 
  丹麥唯一的米其林兩星級餐廳。 
  地址:Strandgade 93 DK-1401。 
  推薦:Era Ora 
  平民美食之開放式三明治餐廳 
  介紹:一個開放式三明治堆了新鮮的大蝦和肉製品或用黃油煎炸的魚片,上面於澆上當季新土豆和茴香製作的醬汁。這就是丹麥最傳統、普遍的午餐,也是丹麥人最喜歡的食物之一。 
  推薦:艾達戴維森 
  創始於1888年的單片三明治老字號。177種三明治每個50至150克朗。 
  地址:Store Kongensgade 70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10:00-16:00;週六、週日不營業。同名話劇基本訊息  天堂,或許是地獄。
  三個靈魂今天聚在了這裡……
  他們談,談1941年的戰爭,哥本哈根9月的那個雨夜,挪威滑雪場的比賽,納粹德國的核反應堆,同盟國正在研製的原子彈;他們談量子、粒子、鈾裂變和測不準原理,還談貝多芬、巴赫的鋼琴曲;他們談戰爭時期個人為自己祖國竭盡全力的權利,炸彈扔下後城市裡狼籍扭曲的屍體……
  他們談這談那,最想說清的卻是兩個影響了世界物理學進程的諾貝爾獲獎者沃納o海森堡和尼爾斯o波爾在1941年的哥本哈根會見--謎一樣的會見。
  他們不斷地敘述著會見的“真實”,結果卻依舊不定……哥本哈根 - 著名高等學府哥本哈根大學  哥本哈根大學是北歐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它在建立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經濟和科技,以及培訓丹麥的神職人 
  員、醫生、律師、教師等專業人才方面,起積極的作用。 哥本哈根大學建校初期本屬天主教會管轄,至1537年轉歸丹麥路德會(Danish Lutheran State Church),其主要功能是為國家培育神職人員。直至德國的大學模式在17世紀引進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教育系統才產生重大的變革,漸漸建立學士、碩士、博士的學位課程,以及有關的考試和實習模式;課程越辦越多,尤其在醫科和法學方面,發展非常迅速,學院亦漸具規模。同時,哥本哈根大學的圖書館、教學醫院等重要項目,亦陸續興建,成為丹麥高等教育及科研中心。 踏入20世紀,哥本根大學把發展移民向哥本哈根市的北部,在那裡成立新的大學醫院、新的圖書館、理論物理中心、自然科學中心。
  哥本哈根大學位於北歐和歐洲大陸的十字路口。建校以來500多年的歷史,從中世紀的學術先師同教廷、國王的抗辯,到本世紀上半葉兩位科學巨匠玻爾與愛因斯坦之間的學術爭論,構成一部不斷探索真理、追求極至、繁榮文化、開拓文明的教育創業史。瀰漫在這裡濃郁而清新的學術自由空氣,使這所古老學府歷久常新。皇家音樂學院  皇家音樂學院由威爾斯親王(後為國王愛德華七世)於1883年創立,並被接納為皇家協會成員。學院院長常為皇室成員擔任,從1952年起院長由太后陛下擔任,女王陛下為該學院的資助人。
  學院主建築位於南肯辛頓,在薩姆森.福克斯先生的慷慨贊助下,於1894年進行了內裝修,主建築現佔用的場地已由1851年度的皇家展覽委員會的委員們批准使用。新校舍建成於1964年,布里頓歌劇院也即將建成完工。學院為意欲從事表演或教學,或準備在音樂領域謀求其他職業的學生提供培訓教育,為樂器演奏者、歌唱者、指揮及作曲者提供實踐教學及學院授課。學院還為可能成為教師的學生提供食宿,這些學生優先擇教育學院的課程,他們所尋求的是重點在於提高表演技七而不是專科學院課程的音樂培訓。
  學院有音樂教員:170人。入學申請的結束日期為10月初,國外申請的結束日期為11月初。音樂學位要求:表演課程(四年)方向是獲得皇家音樂學院畢業證書:GRSM(優等)課程(三年)方向是獲得GRSM證書,並獲得優等學位。音樂學士(優等)課程(三年)方向是優等獲得倫敦大學音樂學士學位。碩士後課程包括深入研究課、歌劇培訓課、聲學指導課、指揮課程、早期音樂課及為作曲者而設的音樂碩士課程。一般課程設有亞歷山大工藝學,聽力研究與音樂師、作曲、指揮、早期音樂、電子音樂、音樂史、歌劇等。在樂器方面教授銅管樂器、管風琴、打擊樂器、鋼琴、絃樂器、發聲法、木管樂器等。該院為歐洲音樂院校聯合會會員。皇家美術學院  18世紀初期的時候,歐洲的國王們為了附庸風雅,都要建立美術學院。這個風尚最早發起自法國的路易十四,他在1648年就設立了歐洲最優秀的美術學院,但是直到1738-40年間,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六世受到“感染”,決定建立一所繪畫和雕塑學院。1748年,國王弗裡德里克五世批准了美術學院的修建預算,由著名建築師Nicolai Eigtved設計學院建築,1754年3月31日,丹麥皇家美術學院由國王親自主持了開學典禮,大量有成就的美術家都雲集學院。現在的丹麥皇家美術學院下屬建築學院、視覺藝術學院和保護學院,隸屬於丹麥文化部。同名電影基本訊息  更多外文片名:
  Copenhage.....Argentina
  Copenhagen
  影片類型:
  劇照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
  Argentina:90 min
  國家/地區:
  英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級別:
  Argentina:Atp演職員表演員表  .module-common-table-1 tr th,.module-common-table-1 tr td{border-right:1px solid #c6e1f5;border-left:0 none;border-top:0 none;border-bottom:0 none;word-wrap:break-word;padding:5px 10px 5px 1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text-align:left;font-size:12px;color:#666}.module-common-table-1 tr th{background:transparent url("http://img.baidu.com/img/baike/module/common-module-thbg.gif") 0 0 repeat-x scroll;font-size:14px;font-weight:bold;color:#333;padding:4px 10px 4px 10px;border-bottom:1px solid #c6e1f5}.module-common-table-1 .moduleCommonBg{background-color:#f7fbff}.lemma-main-content table.module-common-table-1{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left:1px solid #c6e1f5;border-top:1px solid #c6e1f5;border-bottom:1px solid #c6e1f5;border-right:0 none;text-align:left;line-height:20px;table-layout:fixed;margin:0}.module-common-table-1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136ec2}.module-common-table-1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136ec2}.module-common-container{background:none repeat scroll 0 0 transparent;overflow:hidden;text-align:left}
.module-common-table-1 tr td.moduleCommonPicCol{text-align:center}.module-common-showType{text-align:right;height:30px;line-height:30px;font-size:12px}.module-common-showType a{text-decoration:none;display:inline-block;width:60px;margin:0 3px;text-align:center}




角色
演員





Margrethe Bohr

弗蘭西絲卡・安妮絲/Francesca Annis



Werner Heisenberg

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



Niels Bohr

斯蒂芬・瑞/Stephen Rea





默認顯示|全部顯示

/*0){var D=baidu.g("27885-actor-showtype"),_=baidu.g("27885-actor-page"),A=baidu.dom.getParent(_),G=3,C=Math.ceil(G/18);if(C>1){var E=[];E.push("u9996u9875");E.push("u4e0au4e00u9875");for(var F=1;F*/
職員表  .module-common-table-2 tr td{border-right:1px solid #c6e1f5;border-left:0 none;border-top:0 none;border-bottom:0 none;word-wrap:break-word;padding:5px 10px 5px 10px;height:20px;line-height:20px;text-align:left;font-size:12px;color:#666}.module-common-table-2 .moduleCommonBg{background-color:#f7fbff}.module-common-table-2 .moduleCommonFirstCol{text-align:center;color:#333}.module-common-table-2{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left:1px solid #c6e1f5;border-top:1px solid #c6e1f5;border-bottom:1px solid #c6e1f5;border-right:0 none;text-align:left;table-layout:fixed}.module-common-table-2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136ec2}.module-common-table-2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module-common-container{background-color:white;overflow:hidden;margin-top:-20px}




製作人

Bettina Bennewitz;Megan Callaway;西蒙・柯蒂斯/Simon Curtis;Richard Fell;Eamon Fitzpatrick;Karen Robinson Hunte


導演

Howard Davies


副導演(助理)

Grenville Bartlett;Martin Coates;Lisa Marsh


編劇

Howard Davies;邁克・弗雷恩/Michael Frayn


攝影

Ian Wilson


配樂

Dominic Muldowney


剪輯

Kevin Lester


選角導演

Janey Fothergill


藝術指導

Candida Otton


美術設計

Bill Brown;Inger Stamp


服裝設計

James Keast;Sarah Moore


視覺特效

Neil Scholes




var commonAnchors=baidu.dom.query(".module-common-table-zhiyuanbiao a");baidu.each(commonAnchors,function(_){baidu.on(_,"click",function(){nslog(window.location.href,603,{moduleName:"zhiyuanbiao"});return true;});});
博恩霍爾姆的熱門地區
博恩霍爾姆的全年天氣概況
  • 日均最高氣溫(℃)
  • 日均最低氣溫(℃)
  • 平均降水總量(mm)
  • 平均降水天數(天)
  • 丹麥的其它城市
  • ABCDE
  • FGHIJ
  • KLMNO
  • PQRST
  • UVWXYZ